爱朵酒网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一个不易察觉的蜕变

时间:2024-10-21 浏览次数:0

在叶采得看来,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一个不易察觉的蜕变,就是他们越来越懂得利用并购工具来发展自己、实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不再是盲目出手。这在中国海外并购案发生最多的资源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盛高华董事总经理、高盛亚洲自然资源行业联席负责人朱寒松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在最近一两年中,很多国内企业在资源并购方面正趋于理性,“企业开始变得谨慎和理智,随着国际并购经验的增长,很多中国公司表现得越来越像一个国际玩家。” 其中,今年中海油在收购图洛石油乌干达的项目上便表现得非常出色,在这项交易中,中海油以总对价14.67亿美元收购图洛石油公司在乌干达1、2和3A勘探区各1/3的权益。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将与道达尔以及图洛公司各自持有上述勘探区1/3的权益。与相对简单的双方谈判不同,在这一交易中是“一家卖,两家买”,而两个买家又各自独立,且分属于两个国家,谈判内容也相对复杂。但从最终达成的结果来看,中海油获得的权益如作业权分配等跟另一买家道达尔完全一样,交易价格也比较理性。 而在接下来,类似的跨境交易则还会继续,根据数据研究机构Dealogic的资料,中国的跨境交易活跃度位列全球第三,其中令中国公司最感兴趣的是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其次则是采矿业和化学品。“五年前,海外市场没有把中国当成一个严肃的买家来源市场,但现在他们已经非常看重中国。”朱寒松表示,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国际交易中,如今的卖方都会来寻找有意向的中国企业,而其范围也不仅仅限于大型央企,很多地方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也会被看成潜在买家。 不过,随着全球并购市场的复苏,接下来的跨境并购,尤其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则可能会出现更多挑战。“金融危机之中和刚刚过去的那段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如果真想买东西,当时应该大量地买。”叶采得表示,随着不少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饱和,海外并购的需求仍然很大。但如今的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回升,许多欧美企业在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后又重新回到并购战场,这都让资产的价格有所抬升。 在资源领域,尤其明显的是在油气行业。如一些石油公司声称在巴西发现大量低成本深海石油资源、在东非等地区发现了巨大储量的天然气,但实际上这很有可能会制造出价值泡沫。而在之前几年,中国企业很容易犯下的错误则是估值和市场切入点选择不当。如在金融危机前,全球的铁矿石市场出现短暂供不应求,整个市场的价格很高,有中国企业在当时冒然购买了一些需要较长开发周期的矿,虽然其收购价格并不高,但随着铁矿石的价格回落,这些高价资产便很快变成了企业的负担—由于成本过高,购买的资源项目不得不搁置。 除了价格之外,中外企业的文化差异也是阻碍很多并购案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很多并购项目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企业往往乐于谈论方向、原则等相对宽泛的话题,而这往往让更关注具体内容的海外企业很难理解,并造成谈判效率低下。在很多参与过收购谈判的中介机构看来,多数时候跨境收购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资金问题,往往是由于一些细节上的分歧而最终导致失败。 同时,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后的整合则会是其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全力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经验表明,由于准备不足,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并没有能力将所得真正为其所用。比如有些企业无力应付当地的政府、工会和社区关系,有些企业则遇到了配套设施不足等,而在叶采得看来,这些都应该是在并购之时便考虑清楚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倾听市场的声音”。

标签: 酒人物